• <dd id="60g8o"><menu id="60g8o"></menu></dd>
    <tt id="60g8o"></tt>
    <menu id="60g8o"></menu>
    <u id="60g8o"><kbd id="60g8o"></kbd></u>
    <nav id="60g8o"><code id="60g8o"></code></nav>
  • <xmp id="60g8o">
    <menu id="60g8o"></menu>
  • 呼叫代號丨909,收到請回答!

    發布時間:2023-08-21 信息來源:

    微信圖片_20230821093310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毛主席發出的這句號召

      既是誓言

      也是核工業人的使命

      上世紀六十年代

      四川青衣江畔的深山里

      八千軍民 艱苦攻關

      從零建設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

      絕密的九〇九基地就此形成

      1970年8月30日

      在這個基地

      發出了中國的第一度核電

      同年12月26日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中國成為第五個能夠

      自主設計建造核潛艇的國家

      五年血汗始獲成功

      第一代核動力人

      依靠自己的力量

      鑄就了中國核動力從無到有

      從弱到強的信心和底氣

      今天

      讓我們一起重溫

      這段珍貴記憶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上世紀50年代,國際核技術快速發展,繼美蘇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后,美國的第一艘核潛艇和蘇聯的第一艘原子能破冰船也相繼服役。

      核能的快速發展及其應用,極大地震撼了剛剛擺脫戰火不久的新中國。1958年6月,聶榮臻元帥向中央呈送了一份絕密報告《關于開展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在兩天內得到毛澤東主席的圈閱批準,一支年輕的潛艇核動力設計團隊隨即組建起來,拉開了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序幕。

      核潛艇被認為是保護國家核心利益的“殺手锏”。赫魯曉夫曾說,“核潛艇的技術太復雜,你們搞不了,花錢也太多,你們不要搞”。當時中國人要搞核潛艇,被國際上認為是異想天開。周恩來總理講:“不僅原子彈要搞,核潛艇也要搞”“蘇聯不援助,我們就自己干”?!昂藵撏б蝗f年也要搞出來”毛澤東主席發出了的豪邁誓言。

      為了這莊嚴的承諾,為了民族的尊嚴,1965年,中央決定選擇地處西南的一片山區作為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廠址,代號九〇九,也就是日后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以彭士祿、趙仁愷為代表的八千軍民先后從全國集中到了西南深山,在沒有技術資料、沒有援助專家、自然條件惡劣的條件下,憑著對核動力事業的執著追求和滿腔的愛國熱情,隱姓埋名,白手起家,開始為“巨龍”鑄“芯”,為大國造“盾”。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909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到909干什么?不知道。但我知道,祖國需要我?!碑敃r,絕大多數人在接到任務時,并不知道要去哪里要去干什么,只知道一個代號叫909,但為國奉獻青春、貢獻知識力量是他們的共識。

    微信圖片_20230821093310_2

      基地原貌

      機關小院里至今還留有一處信箱,上面寫著“成都291信箱”。這個地圖上找不到的通信地址,曾是八千軍民與家人唯一的聯絡方式。而面對當地老百姓的詢問,他們只是說自己屬于“西南水電研究所”,來到四川發展水電。

    微信圖片_20230821093310_3

      成都291信箱

      在909基地生活過的人都不會忘記,那時候喝的水,來自稻田、池塘、河溝,喝了經常拉肚子,不少人還落下了腸胃系統的毛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家都用明礬進行處理,經常會發現一缸水用完,缸底沉淀起很厚一層泥;住房是“干打壘”——就地取材用石頭和泥巴壘起來的房子;路是土路,在泥土上墊一層碎石塊就成了路,當時人們笑稱晴天是“洋(揚)灰”路,雨天是“水泥”路。

    微信圖片_20230821093310_4

      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外景

      沒有資料、沒有圖紙、沒有設備、沒有經驗,連核潛艇的實物都沒看到過。就這樣,新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設計人員和科研人員發揚大團結、大協作、大會戰、大家干的精神與作風,白天搞研究,吃住在工地,晚上學習后,又接著工作。他們用計算尺計算反應堆結構,用手搖計算機輪流計算著物理公式,一遍遍的計算,一次次的試驗,使反應堆堆芯結構、控制、物理、熱工等方面的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微信圖片_20230821093310_5

      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故居

      在8000多名工人、干部、技術人員和解放軍戰士的日夜奮戰中,陸上模式堆升溫升壓試驗的這一天終于到了?!斑_到滿功率了!”彭士祿一言未發,轉身向那部專線電話奔去,向周恩來總理報告了這個激動人心的喜訊。僅僅5年,第一代核動力人就實現了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滿功率運行。僅僅4個月后,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這艘艇上有零部件4.6萬個,需要的材料多達1300多種,但沒有用過一顆外國的螺絲釘。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獨立自主研制的中國核潛艇動力裝置,共和國沒有等太久。

      “中國核動力工程的搖籃”

      有這樣一幅老照片:照片中科研人員正在安裝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壓力容器,一位臉龐稚嫩的年輕人員盯著容器,眼神里充滿了憧憬與自信。容器外面貼著一幅字:“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p>

    微信圖片_20230821093311

      科研人員安裝陸上模式堆壓力容器

      為了提高核動力研發能力,陸上模式堆建成后,科研人員又乘勝而進,刻苦攻關,瞄準了開發反應堆的反應堆——高通量堆。據介紹,這種反應堆是可以通過對材料進行輻照試驗,研制出反應堆燃料元件的設備,亦稱“工具堆”。原本要進行3年的試驗在高通量堆中僅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是獨立自主發展核能事業的必需。

      1971年初,高通量堆破土動工。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1980年12月16日,中子通量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中國高通量工程試驗堆投入滿功率運行,中國具有了獨立自主的核動力技術能力。

      上世紀80年代,九〇九基地(1973年更名為二機部第一研究設計院,1991年更名為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緊緊抓住改革開放和“三線”調整的歷史機遇,先后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高通量工程實驗堆、第一座鈾氫鋯脈沖反應堆,以及岷江堆和兩座零功率裝置等七座核設施。

    微信圖片_20230821093311_1

      九〇九基地搖籃廣場

      改革開放后,核電迎來了新的發展。1985年開工、1991年建成投用的秦山核電站,終結了中國無核電的歷史。1988年,核動力院中標秦山二期核電站核島設計項目,成功撬開了核電技術市場的大門。以此為起點,核動力院一步步成長為中國核電技術研發的國家隊,先后承擔了秦山二擴、方家山、福清、昌江等核電工程設計任務,成功研發出我國自主三代核電品牌“華龍一號”,自主核燃料CF系列實現工程應用,模塊式小堆“玲龍一號”示范工程開工建設。通過三次創業,核動力院先后建成了三代國家核動力研發平臺,持續提升我國核動力技術水平,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動力工程的搖籃”。

      如月之恒,如日之開?;厥走^去,雄關漫道真如鐵,榮光值得書寫;展望未來,長風破浪會有時,在不斷追求清潔能源和不竭動力的使命中,核動力院將繼續砥礪前行。()策劃: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來源:中核集團官微、核動力院、《了不起的核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