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大V探秘核基地:“不虛此行!”
發布時間:2023-08-21 信息來源:
8月13日,中核集團第九屆“核你在一起”科普開放周系列活動之知乎、今日頭條新媒體平臺“核能之旅”開啟,組織知乎、今日頭條等大V走進華龍一號首堆所在地——福清核電、中國核動力工程搖籃——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核聚變研發地——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了解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從研發設計到全面建成的歷程,探究全球首堆華龍一號的“內芯”世界;探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工程建設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了解扛起民族脊梁的核工業創業者的動人事跡;探秘人類終極能源——人造太陽的研發歷程。
首站福清核電大V們參觀了中國核工業科技館(福建),華龍國際培訓中心、華龍一號模擬機房,了解了核工業60多年來的奮斗歷程,知悉了具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的“177堆芯”“能動+非能動”創新設計理念、達到全球最高安全標準的實力,為“雙碳”目標、當地所作出的貢獻;走進核電站“大腦”——主控室,得知所有核電運行的操作指令都是從這里發出的,大V們滿懷敬意地觀看了現場工作,贊嘆“為了核安全,原來核電站運行操作如此嚴苛!”
“我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就誕生于此?!焙四苤玫诙?,大V們來到“中國核動力工程的搖籃”——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走進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研發實驗基地,這里的房屋院落依舊如初,干打壘的房子,斑駁的墻面,訴說著歷史的過往。當年,面對西方國家的核威脅和核訛詐,毛主席提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1965年,中央決定選擇地處西南的一片山區作為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廠址,代號九〇九。以彭士祿、趙仁愷為代表的八千軍民先后從全國集中到了西南深山,開始了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緊張研制攻關。
當天,大V們參觀了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工程建設現場指揮部原辦公地的“山頭指揮部”;彭士祿院士、趙仁愷院士的故居,重走了當年核動力事業一代建設者們工作、生活過的地方,用心去感受當年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滿懷敬意地去聆聽那些扛起民族脊梁的核工業創業者的動人事跡。
“如果不來這里,我們不會知道像彭士祿院士這些核動力事業一代建設者們是做出了多大的犧牲,才換來了這項偉大事業的成功?!贝骎們感慨道。
“這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三號?!钡谌?,核能之旅一行來到中國核聚變研發基地——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探索人類終極能源。
在中國核聚變博物館,大家了解了中國磁約束受控核聚變發展歷程,一覽“鎮館之寶”中國第一座“人造太陽”規模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隨后又走進實驗室觀看了核聚變“頂流明星”中國環流器三號。
“三代環流重器——中國環流一號、中國環流二號、中國環流三號,見證了三代中核人逐夢‘人造太陽’的執著精神?!?/p>
座談會上,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劉葉表示,“‘中國環流器’源于20世紀80年代,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三號裝置建成,中國環流器三號實現115萬安培放電,是聚變科學研究的重大進展,離聚變點火邁出重要一步。如今,我國躋身世界聚變研究第一方陣?!?/p>
隨后,大家一行參觀了 “龍焰一號”——低放廢物等離子體高溫熔融設施,這也是該設施首次向媒體開放。工作人員介紹:作為核聚變延伸技術,它可廣泛應用于放射性廢物、化工污泥、醫療垃圾、焚燒飛灰等危險廢物的環保處理,被稱為“危廢終結者”。
隨著一周行程結束,大家表示:“實地親見大國重器,了解了我國核能是安全綠色能源,也領略了核工業硬核實力,非常震撼,非常自豪,真是不虛此行!”(胡春玫)